為協助媽媽正確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特別製作「母乳哺育手冊」,提供母乳哺育相關衛教資訊及技巧, 並透過解答媽媽在哺餵母乳方面可能會遇到的狀況,讓哺餵母乳的媽媽能更得心應手。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母乳是最適合寶寶的食物,請給您的寶寶最好的。
為協助媽媽正確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特別製作「母乳哺育手冊」,提供母乳哺育相關衛教資訊及技巧, 並透過解答媽媽在哺餵母乳方面可能會遇到的狀況,讓哺餵母乳的媽媽能更得心應手。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23年12月20日
營養不良估計每年造成270萬名兒童死亡,佔兒童死亡總數的45%。在改善兒童生存狀況,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和發育方面,嬰幼兒餵食是一個關鍵領域。兒童生命最初兩年尤其重要,在此階段如能獲得最佳營養,可降低盛行率和死亡率,減少日後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促使身心發展更加健全。
最佳母乳哺育至關重要,每年可挽救超過82萬名五歲以下兒童的生命。
世衛組織和兒童基金會建議:
然而,許多嬰幼兒都得不到最佳餵食。例如,在世界範圍內,2007年至2014年只有大約36%的年齡不到六個月的嬰兒得到純母乳哺育。
建議已修訂,以解決感染了愛滋病毒的母親所生嬰兒的需要。現在,抗愛滋病毒藥物讓這些嬰兒可以獲得純母乳哺育至六個月,並持續母乳哺育至少至12個月,使愛滋病毒傳播風險大大降低。
六個月純母乳哺育對嬰兒和母親有許多好處。主要可防止腸道感染,對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都是如此。儘早進行母乳哺育(產後一小時),可防止新生兒受感染並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對於部分母乳哺育或非母乳哺育的嬰兒,因腹瀉和其他感染導致死亡的風險可能更大。
對於6-23月齡兒童,母乳也是能量和營養素的重要來源。母乳可提供6-12月齡嬰兒所需的一半或更多的能量,12-24月齡嬰兒所需的三分之一能量。母乳也是患童獲取能量和營養素的重要來源,並可降低營養不良兒童死亡率。
小時候得到母乳哺育的兒童和青少年出現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較低。此外,他們在智力測驗方面的成績會更好且上學率更高。母乳哺育與成人生活的高收入有關。透過母乳哺育改善兒童發育並降低衛生成本,可為個人家庭以及國家層面帶來經濟利益。 (1)
母乳哺育時間較長也有益於母親的健康和福祉。它可降低卵巢癌和乳癌風險,並有助於拉開生育間隔(對6個月以下嬰兒進行純母乳哺育可產生荷爾蒙效應,通常會導致哺乳閉經期)。這是一種自然控制生育的方法,稱為哺乳閉經避孕法。
必須支持母親和家庭對嬰兒進行最佳母乳哺育。可採取有助於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哺育的行動,包括:
母乳哺育的做法對支持性介入措施有高度反應,在幾年內便可提高純母乳哺育率和持續母乳哺育率。
6個月齡前後,母乳即滿足不了嬰兒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這時必須添加補充食物以滿足這些需求。嬰兒在大約6個月大時可以開始吃其他食物。如果嬰兒大約6個月仍不添加補充食物,或補充不當,嬰兒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影響。適當補充餵食指導原則如下:
對於處境困難的家庭和兒童應給予特別關注和實際支持。在可能的情況下,母親和嬰兒應始終在一起,並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使之能夠採用可選擇的最適當的餵食方法。幾乎在所有困難的情況下,母乳哺育依然是首選模式,例如:
母乳餵養,特別是早期的純母乳哺育是提高嬰兒存活率最為重要的途徑之一。然而,愛滋病毒可在懷孕期間、生產時,也可透過母乳從母親傳給孩子。有關愛滋病毒和嬰兒餵養的證據表明,對感染愛滋病毒的母親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大大降低透過母乳餵養傳播病毒的風險並會增進母親健康。
世衛組織現在建議,攜帶愛滋病毒的孕婦和哺乳母親等所有愛滋病毒感染者,自初次了解其感染狀況時終生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
生活在存在腹瀉、肺炎和營養不良發病和死亡流行以及國家衛生當局認可母乳喂養的環境中的母親,應對嬰兒進行6個月純母乳喂養,隨後適當添加輔食,並用母乳至少持續餵養到孩子1歲。
世衛組織致力於支持各國落實並監測2012年5月由會員國批准的《孕產婦、嬰兒和幼兒營養全面實施計畫》。該計劃包括六個項目標,其中一項是到2025年將生命最初六個月的純母乳哺育率提高到至少50%。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的活動包括《嬰幼兒餵食全球策略》所述,後者旨在促進、保護和支持適當的嬰幼兒餵食。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衛組織創立了全球母乳哺育團體,以從政治、法律、財政和公眾角度動員支持母乳哺育。該團體匯集來自政府、慈善機構、國際組織和民間社會的執行者和捐助者,其願景是建立一個使所有母親都有母乳餵養所需的技術、財政、情感和公共支持的世界。
世衛組織設立了全球監測和支持實施《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以及世界衛生大會隨後有關決議的一個網絡,名為「NetCode」。這個網絡的目標是,透過確保禁止不當銷售母乳代用品,維護和提倡母乳哺育。具體而言,該網絡正在加強會員國和民間社會的能力,強化國家製定《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實施細則的立法工作,持續監督《守則》遵循工作,並採取行動制止一切違反行為。
此外,世衛組織和兒童基金會開發了針對衛生工作者的培訓課程,為母乳餵養母親提供技能支持,並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監測兒童生長,從而能夠早期發現營養低下或超重/肥胖危險。
世衛組織向國家提供了簡單、一致、可行的指導,促進並支持感染了愛滋病毒的母親改善嬰兒餵養,從而預防母嬰傳播,使小兒具備良好營養,並保護母親健康。
(1) 參考文獻:
The Lancet Breastfeeding Series papers
www.thelancet.com/series/breastfeeding
Breastfee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lifelong effect.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5)01024-7/abstract
Victora, Cesar G et al. The Lancet , Volume 387 , Issue 10017 , 475 – 490.
Why invest, and what it will take to improve breastfeeding practices?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5)01044-2/abstract
Rollins, Nigel C et al. The Lancet , Volume 387 , Issue 10017 , 491 – 504
文章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嬰幼兒餵養
2018年2月20日
如果將母乳哺育擴大到全民,每年可挽救約82萬名兒童的生命(1) 。在全球範圍內,6個月以內嬰兒的純母乳哺育率僅40%。
世衛組織積極促進母乳餵養,認為這是嬰幼兒的最佳營養來源。這個事實檔案探討了這項做法的許多益處,以及針對母親採取哪些強有力的措施,可在全球範圍內促進母乳哺育。
(1) C. Victora, R. Bahl, A Barros, G.V.A Franca, S. Horton, J. Krasevec, S. Murch, M. J. Sankar, N. Walker, and N. C. Rollins. 2016. “Breastfee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Lifelong Effect.” The Lancet 387 (10017):475-490.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母乳是新生兒及嬰兒最理想的食物。母乳可提供嬰兒健康發育所需的所有營養。母乳是安全的,並包含可幫助嬰兒抵抗嬰幼兒常見疾病的抗體-如腹瀉病和肺炎這兩大導致全球嬰兒死亡的疾病。母乳可以直接取得,經濟上可承受,有助於確保嬰兒獲得充足的營養。
純母乳哺育與自然(儘管不是絕對安全的)避孕措施(生產後的頭六個月內具有98%的保護作用)存在關聯。它可降低乳癌和卵巢癌、第2型糖尿病以及產後憂鬱症的風險。
除了對兒童帶來的直接益處外,母乳哺育有益於終身保持良好健康。小時候得到母乳哺育的青少年和成人出現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較低。他們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更低,智力測驗的成績更好。
嬰兒配方粉無法複製母乳哺育對母嬰的長期好處。如果嬰兒配方粉的製備不當,就會因使用了不安全的水和未經消毒的設備或由於粉狀配方粉可能存在的細菌而帶來一定危險。為增加配方粉使用時間而過度稀釋,可導致營養不良。此外,經常性母乳哺育可維持母乳的持續時間。但使用配方粉而又缺乏供應時,要回到母乳哺育方式則可能不太可行,因為母乳產出量減少了。
受到愛滋病毒感染的母親可在懷孕期間、生產時以及透過母乳哺育使嬰兒獲得感染。然而,對母親或對受到愛滋病毒暴露的嬰兒實施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幹預,可降低傳染風險。母乳哺育和抗愛滋病毒藥物介入加在一起,可在維持嬰兒不被感染愛滋病毒的同時,大大提高其生存機會。世衛組織建議,當受到愛滋病毒感染的母親進行母乳餵養時,應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並遵循世衛組織在嬰兒餵養方面的指導意見。
1981年,通過了一項管制母乳代用品銷售的國際守則。它要求:
母乳哺育需要學習,許多婦女在餵食之初遇到許多困難。許多常見做法,例如母嬰分離、使用新生兒保育室和補充餵食嬰兒配方粉等,實際上會為母親和嬰兒增添母乳哺育的難度。支持母乳哺育的衛生機構,可由受過訓練的母乳哺育諮詢師向新產婦提供諮詢,來提高母乳哺育率。為了提供母親及新生兒支持並改善保健程度,大多數國家已經實施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愛嬰醫院行動(母嬰親善)。該行動確立了高品質保健標準。
由於沒有哺乳、擠奶和存放母乳的充分時間或地點,許多母親在回到工作崗位後就完全或部分放棄了母乳哺育。母親們需要在工作地點或近處有一個安全、清潔並且私密的地方繼續哺乳。能帶來幫助的就是在工作上創造有利條件,例如帶薪休產假、安排兼職工作、設立就地育嬰室、用以進行擠奶和存放母乳的設施以及留出哺乳時間。
為滿足6個月嬰兒日益增長的需求,應添加糊狀固體食物,對持續進行的母乳哺育加以補充。嬰兒的輔食可專門準備,也可從家庭飲食中調製。世衛組織提示:
文章及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母乳餵養的10個事實
新生兒寶寶每天應睡14~17 小時,有些可能會睡到18~19 小時,其他醒來的時間很重要的就是要喝奶。
當寶寶餓到哭了才喝奶時,你會發現他焦躁不安很難有效(或好配合)的吸允乳房。
所以透過寶寶的身體訊號得知他肚子餓是很實用的技能。
寶寶試著張開嘴或將手伸到嘴附近時,代表他們肚子餓了,有些寶寶已經會轉頭來尋乳了。這時候來跟寶寶磨合親餵是最好的時機,因為他們還很有耐心。
圖片來源:澳洲母乳哺育協會
(哺餵母乳的姿勢圖文來源: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
寶寶吸奶不是像大人吸吸管那樣的輕鬆寫意,常常會看到寶寶喝完奶流得滿頭大汗。
俗語說「費盡吃奶的力氣」,寶寶喝奶時真的是用全身的力量在吸允的!
初期媽媽的初乳較為濃稠且少量,寶寶需要更費力才能吸允到奶水,當然時間也會比較久。
按照每個寶寶的不同,建議一開始單側抓15-20分鐘再換邊。
隨著寶寶越大越大,吸允的能力越來越提升,說不定你會發現寶寶進階到單側5分鐘就喝飽了。
全親餵是不需要排空乳房的,因為寶寶喝多少,乳汁就會產生多少,
如果媽媽在親餵後又把母乳擠出來,大腦就會接收到還需要再產生乳汁的訊號。
歷經脹奶、石頭奶、塞奶(不是每位媽媽都一定會經歷這些),好不容易跟寶寶磨合完成,感覺餵奶終於順暢些了,怎麼突然發現最近乳房好像不會脹奶了?總是軟軟的,難道我要沒奶了嗎?喔不,請您放心!其實只是供需平衡了啦!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身體產生的奶量跟寶寶喝的奶量,差不多取得平衡了。
Continue reading →母乳具有多種抗體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質,可以增強嬰兒免疫力,保護嬰兒避免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建議各國政府單位應持續鼓勵那些懷疑或確診的母親開始或繼續母乳哺育,並勸告母乳哺育的好處遠大於傳染病傳播的潛在風險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西元2021年4月8日指出,迄今為止,尚未檢測到透過母乳和母乳哺育而傳播的活性COVID-19病毒(可引起感染的病毒),並建議所有母親繼續哺餵母乳2。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遵循該基金會提供之「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保持寶寶健康與安全的哺乳技巧」,以確保母嬰的安全3: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許多媽媽想增加寶寶免疫力,繼續母乳哺育也是關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建議各國政府單位應持續鼓勵那些懷疑或確診的母親開始或繼續母乳哺育,且勸告母乳哺育的好處遠大於傳染病傳播的潛在風險;國民健康署解釋,母乳含有多種抗體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質,能增強嬰兒免疫力,幫助避免感染的目的。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於今年4月指出,迄今為止,尚未檢測到透過母乳和母乳哺育而傳播的活性COVID-19病毒,因此所有母親應繼續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指出,為確保母嬰的安全,媽媽們可遵循基金會提供的「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保持寶寶健康與安全的哺乳技巧」,掌握四個關鍵,讓自己順利哺乳增強寶寶免疫力。
國民健康署說明,首先應保持衛生良好下繼續母乳哺育,把握Wear餵養寶寶時戴口罩、Wash觸摸寶寶前後用肥皂洗手、Wipe定期清潔和消毒接觸過的表面等3W的重要技巧,其次,若不慎染病也別慌張,可採取特別衛生措施並繼續母乳哺育,包括若在分娩前或母乳哺育時感染新冠狀病毒的母親,因乳汁還有抗體,可保護嬰兒並增強嬰兒自身的免疫反應;若母親有發燒、咳嗽等症狀時,則應立即尋求醫療照護,即使身體狀況還可哺餵母乳,也要遵守上述3W技巧,才可以繼續哺乳。
若染病嚴重而無法哺餵母乳時,除了應立即就醫,並可先擠出母乳,讓家庭中未感染的成員遵守3W技巧協助餵養嬰兒。國民健康署強調,最後考量某些情況,媽媽無法或決定不進行母乳哺育時,也可以配方奶餵養嬰兒,其中需特別注意徹底清洗奶瓶、奶嘴和其他使用的設備,且同時遵守3W技巧,才能確保嬰兒安全,幫助提高免疫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建議各國政府單位應持續鼓勵那些懷疑或確診的母親開始或繼續母乳哺育,且勸告母乳哺育的好處遠大於傳染病傳播的潛在風險。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可能暴露或感染的母親往往不確定是否能餵養嬰兒母乳。本文是來自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醫師的建議。
雖然目前不知道感染COVID-19的母親是否會藉由母乳將病毒傳播給嬰兒,但是作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甚至,因為感染COVID-19的母親其母乳中含有大量針對該病毒的抗體,可以覆蓋嬰兒鼻子和嘴巴的內部,有助於阻止感染。新鮮的(非冷凍)牛奶是最理想的,因為它具有抗感染的活細胞,並提供最大的保護。
*如果母親的COVID-19測試呈陽性,並且想哺餵母乳或擠乳,建議遵循以下準則:
(1)在觸摸嬰兒或任何集乳器及奶瓶部件之前和之後要洗手;
(2)避免使用他人共享的集乳器;
(3)在哺餵或擠乳時要戴口罩;
(4)每次使用後,請按照製造商的說明進行正確的清潔器具,清潔所有與皮膚或母乳接觸的部件;
(5)如果可能,擠出的母乳應由沒有感染COVID-19的健康看護者餵給嬰兒,且該照護者不應該有COVID-19重病的風險。
*如果母親可能已經接觸過COVID-19和/或在暴露於病毒的風險較高的環境中工作(例如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或急救人員),目前並未建議需要限制工作或與家人隔離。母親的雇主應提供集(哺)乳室,以提供這些母親擠乳或哺餵的空間。無論是親餵或是集乳,必須定期清潔雙手。按照製造商的指示清潔所有器具和零件。除以上述針對COVID-19確診母親的指南外,還有以下建議:
(1)回家後,脫鞋並立即洗工作服及淋浴;
(2)可以按照工作場所指南繼續進行日常工作;
(3)與主管協調,減少一些高風險情況,尤其是接觸COVID-19陽性的人; (4)進出集(哺)乳室時,做好清潔工作;
(5)目前不建議清潔奶瓶或集乳袋的外部;
(6)如果嬰兒有以下危險因素,例如:年齡小於2個月、早產、心臟缺陷、嚴重的肺部疾病或嚴重的免疫問題,建議在提供母乳時與嬰兒隔離(參見上述指南,針對COVID-19為陽性的母親)。
隨著我們進一步了解COVID-19和餵母乳的關係,以上的建議可能會改變。但目前,我們知道保護哺餵母乳是最好的選擇。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Author:Sandra E Sullivan, Lindsay A Thompson
原文連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772176
轉貼連結:https://forum.nhri.edu.tw/covid19/j_translate/j2418/
文章來自:媽媽寶寶mombaby
青年診所暨楊靖瑩哺乳諮詢中心 院長楊靖瑩表示,一般來說,吃東西的時候,食物從進到口中後,才會開始被分解與消化,不過寶寶的狀況比較特殊,因為在出生時,新生兒的腸胃道尚未發展出分解奶水中脂肪所需的所有酵素,但母奶中本身就含有胰臟脢與至少兩種以上的脂肪脢,待乳汁從媽咪的乳房分泌出來後,脂肪脢就會開始將脂肪分解成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並且形成較小的乳化小球與乳凝,代表母乳中的脂肪脢將奶水中的脂肪做了事先的加工,所以難消化的脂肪幾乎能夠完全被嬰兒的腸胃道輕鬆消化,加上母奶還有許多具有活性的物質,例如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能夠促進新生兒腸道上皮的發育與成熟,並含有多種乳酸菌叢和寡糖,這些都能幫助寶寶的腸胃消化及吸收。
楊靖瑩醫師指出,有研究顯示,讓寶寶分別喝下等量的母奶與配方奶後,奶水從胃進入到小腸的時間,所謂的胃排空時間,配方奶所耗費的時間幾乎是母奶的2倍,也就是說,配方奶在腸胃中所需的消化時間較長,她比喻:「寶寶喝配方奶,就好比成人吃肉粽,因為比較難消化,就會影響下一餐的胃口與進餐時間。與其說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如說是因為母奶好消化,所以寶寶很快就想吃下一餐。」
(推薦文章:產後成功哺乳.這「5招」很重要)
有些媽咪或許曾出現以下疑惑:「既然母奶容易消化,寶寶勢必一天要喝比較多次,最後會不會反而吃太飽?」其實,每個寶寶的胃口不同,只有寶寶自己知道這餐想吃多少,每餐食量不同的情況也很常見,親餵的寶寶通常都能自己決定要喝多少,當他不想喝時,就會吐出乳頭,硬要塞乳房給他還會做出抗拒的反應,例如撇頭或將身體往後拱。由於嬰兒的胃容量不大,很快有飽足感,寶寶並不容易讓自己吃到撐。反而是瓶餵的寶寶比較讓人擔心過有度餵食的情況。
楊靖瑩醫師指出,父母在使用瓶餵時,常常是依照配方奶罐上的標示根據體重或月齡準備餵食的奶量,或是之前在月子中心「曾經」喝過的最大奶量來準備,加上擔心奶水加溫後沒辦法久放,倒掉又嫌浪費,所以會想盡辦法讓寶寶全部喝完,但新生兒的腸胃尚未發展成熟,如此一來,在無形中可能會造成過度餵食。她提醒,使用瓶餵的媽咪,可以多觀察寶寶喝多少奶量時會出現抗拒反應,不要強迫餵食,並根據寶寶想吃奶時表現出的尋乳行為餵奶,才比較符合嬰兒的生理發展與需求。
對媽咪而言,半夜起床安撫寶寶或餵奶,是一件非常消耗體力與睡眠時間的苦差事,大家都希望寶寶能趕快睡過夜,藉此減輕負擔。不過,楊靖瑩醫師指出,新生兒的腸胃適合少量多餐,夜裡哺餵母乳能夠幫助寶寶維持血糖濃度,並讓寶寶的體重增加。另一方面,母親體內的泌乳激素濃度在夜裡比較高,奶水分泌較多,如果太久時間沒有哺餵,會導致乳房漲奶,甚至變得像石頭一般硬,造成奶水塞住出不來,寶寶也不容易含上乳房,容易引起乳頭破皮和乳腺炎。媽咪可以學習如何舒服的利用側躺姿勢餵奶,減少起身的疲累,每次餵奶時儘量讓寶寶將乳房吸到鬆軟,喝到最大量的奶水。隨著媽咪的奶水量增加,寶寶的腸胃功能成熟與吸吮效率增加,漸漸地,寶寶會延長喝奶的間隔,且媽媽與寶寶的睡眠周期也會互相調整、同步,媽咪就會覺得比較輕鬆了。
相信妳可能在網路上看過「母奶餵到6個月以上後會逐漸失去養分」的說法,對此,楊靖瑩醫師指出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母乳的成分會隨著嬰兒的需求而變動,例如初乳含有豐富的抗體,能幫助新生兒從無菌的子宮適應出生後的新環境,所以母乳不僅含有營養,還有許多無可替代的免疫成分,這些成分並不會在寶寶6個月大後就停止製造。
當嬰兒愈來愈成熟,對營養的需求增加,而在胎兒期所積存的養分也愈來愈少,她以鐵質為例說明,胎兒體內的鐵質主要在母親懷孕後期時囤積,出生後胎兒型紅血球破壞,也會釋出大量的鐵質儲存到嬰兒的肝臟裡,這些鐵質的庫存猶如寶寶天然的『糧倉』,提供鐵質讓寶寶進行各項生理作用,因此,母奶中的鐵質容易吸收,但是濃度並不高(事實上大部分的動物奶水鐵質濃度都很低)。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糧倉』也消耗殆盡,光靠奶水中的鐵質不足以應付寶寶的生理需求,在此同時,5、6個月大的寶寶也開始對外界的食物表現出興趣,例如盯著大人手中的食物看或是想要伸手抓取,此時最好的餵食方式就是持續哺餵母乳,並提供嬰兒多樣種類的食物,尤其是富含鐵質的食物,像是牛肉、豬肉、麥片、深綠色蔬菜等,滿足嬰兒的營養與免疫需求,並訓練寶寶咀嚼與吞嚥的能力,與熟悉各種食物避免日後的挑食行為。
每個寶寶的食量都不一樣,父母無法幫他決定喝奶所需要的的時間或奶水量,因此並非如大多數人所想的,必須喝滿20~30分鐘才不會餓到寶寶。楊靖瑩醫師指出,媽咪讓讓寶寶儘量將一邊的乳房吸到完全鬆軟,若寶寶停住不吸的時候,媽媽可以試試按壓乳房讓奶水流到寶寶口中,有的寶寶會再多吸幾口,如果寶寶喝夠了,就會自己鬆開嘴巴,甚至沉沉睡去;若寶寶出現不耐煩和拉扯乳頭的反應,而當邊的乳房已經鬆軟,通常代表寶寶還想喝,但因該側的奶水已經變少且流速變慢而無法滿足,此時就可以換邊讓寶寶繼續吸奶,直到寶寶滿足為止。她還補充說明:「縱使是兩個年紀一樣且體重也同樣重的成人,胃口與食量也不見得會一樣,所以能決定寶寶要喝多少喝多久的人,只有寶寶自己。
除此之外,每個母親分泌奶水的速度與乳房盛裝奶水的容量不一樣,甚至兩邊乳房製造奶水的效率也不同。奶水製造快且乳房容量大的媽咪,寶寶一次可以得到較多的奶水,一整天喝奶次數相對也較少,反之亦然,但兩個寶寶一整天喝到的總量是差不多的。基本上,只要寶寶的尿意清澈,解尿次數多,大便不乾硬,體重增加良好,就代表喝到足夠的奶水。」
楊靖瑩醫師表示,藉由寶寶的尿量、大便量和體重增加情形可以知道寶寶是否吃到足夠的奶水,如果擔心寶寶吃不飽,可以先增加哺乳的次數。過早給予副食品,會讓寶寶失去吃到母奶的好處,因母奶當中有許多的成分,如抗體、荷爾蒙、表皮生長因子等等,是其他食物無法取代的。
至於何時開始給寶寶吃副食品?父母可以觀察孩子的一些行為發展,如果寶寶在些許的支撐下能夠自己穩穩坐好,不往前傾也不往後倒,對其他人手中的食物表現出興趣時,就可以考慮開始給寶寶吃其他食物,原則上應避免在寶寶未滿4個月前就讓他吃副食品,也不要晚於六個月大給予,畢竟太晚給予副食品,會影響寶寶的咀嚼學習以及對固體食物的接受度。
她建議,副食品的內容應該盡量多樣化,讓寶寶從各類食物中獲得均衡的營養,如果只是熬白粥,熱量、蛋白質、鐵質和維生素都有不足的風險。此外,早產兒和出生體重過輕的寶寶,是發生缺鐵性貧血的高風險族群,除了持續哺乳與給予寶寶富含鐵質的副食品外,根據醫師處方額外補充鐵劑,是比較確實的作法。
(推薦文章:史上最詳細!0~3歲寶寶副食品準備,圖片教學「米飯顆粒」要煮成怎樣才對!)
在擠奶時,媽咪通常會發現,一開始擠出的奶水顏色較清淡,到後來顏色會越來越白。楊靖瑩醫師表示,研究發現,當乳房愈脹的時候,擠出的奶水乳醣與乳清蛋白比例愈高,奶水 顏色比較清,當奶水逐漸移出,乳房愈來愈不脹的時候,愈到後面的奶水,脂肪成分的比例增加,顏色也愈來愈白,因此有所謂的前奶與後奶。她形容:「親餵時,寶寶就像在吃西餐,從清爽的沙拉開胃,到後面是好吃的牛排收尾,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的口感都不一樣,這也是配方奶無法給予的豐富性及變化性。」
不過,楊靖瑩醫師也提醒,媽咪不需太執著於前奶與後奶的分辨,因為前奶與後奶是一個奶水在移出過程中漸進式的成分變化,我們無法精確得知寶寶吸奶幾分鐘後會進入後奶階段。原則上,只要寶寶將乳房吸到鬆軟,就代表喝到大部分的奶水,前奶與後奶都不會遺漏。值得注意的是,儘量避免在乳房腫脹、未變鬆軟之前,就急著換另一邊的乳房來餵寶寶,否則寶寶將喝到乳糖比例較高的奶水,當太多的乳糖進入腸道若來不及消化,會被腸道益生菌分解發酵,產生臭味和氣體,寶寶就會覺得脹氣不舒服,且容易哭鬧,還會頻繁地解出水狀的綠色臭便。
此外,媽咪也應避免為了讓寶寶喝到後奶,採取2~3個小時只餵同一邊乳房的方式,寶寶可能會因為喝不到足夠的奶水,導致體重增加不良。
文章來自:媽媽寶寶mombaby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3479
葉勝雄/關於母奶這件事,餵得久比餵得純更重要
2016-01-27 11:07聯合新聞網 葉勝雄
嬰兒室裡,寶寶的哭聲此起彼落,其中一個特別聲嘶力竭。探詢一下原因,原來是從出生到現在,他只喝了5cc的母奶,沒有喝任何的配方奶。我們都理解媽媽的用心,希望能藉由純母乳哺育,多多刺激母奶的分泌,最後建立一個滿足寶寶需求的良性循環。
媽媽會擔心,彷彿只要一喝配方奶,就宣告「破功」了。
理論上,少少的母乳即可滿足寶寶前幾天的需求。但有時難免會想,一樣是剛出生的寶寶,卻有人喝得多,有人喝得少。難道這些寶寶在奶量的需求上,先天就存在差異嗎?
1.如果存在差異,那麼這個差異應該是來自於寶寶本身的需求不同?
2.還是由媽媽的母乳供應量多寡來決定呢?
每位媽媽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力氣都不太一樣。有些媽媽是自然產,生完不到半個小時就可以坐在床上吃東西,談笑自如。而有些媽媽原本嘗試自然產,後來改成剖腹產(俗稱吃全餐),或是本身有貧血等其他問題,則在生完後要花較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體力,沒有餘力再去好好想母奶這件事情。
有時撐不住,不得不加點配方奶,會讓有些媽媽感到內疚。我會安慰她們說:「沒關係,母奶餵得久比一開始餵得純更重要。如果可以餵到一兩歲以上,就不差前面這幾天了。」
這並非只是一句安慰的話,兒科學期刊在2013年刊登了一篇論文,顛覆了一定要純母奶才能餵得久的想法。這個研究篩選了40個,出生24到48小時的健康足月兒,都是純母乳,而且在出生36小時內體重就掉了5%以上。這40個寶寶被隨機分配到兩組,對照組繼續堅持純母乳,實驗組則是在親餵之後,再用針筒餵10cc的完全水解蛋白配方奶,一直到母乳量變多為止。
結果發現,在一周大的時候,實驗組只剩下10%的寶寶還需要繼續使用配方奶,對照組反過來變成有47%的寶寶要使用配方奶。到了三個月大時,實驗組有79%是純母乳,對照組只剩42%是純母乳。這結果出乎意料,因為和許多政策告訴我們的觀念是相反的。
簡單地說,這些在出生36小時內,體重就掉5%以上的寶寶,如果在每次親餵後,給少量配方奶,反而有助於未來的純母乳之路!不過,也不是怎麼餵配方奶都不會影響母乳哺育喔!
這個研究在設計上有三個重點,
第一是使用針筒餵食以避免乳頭混淆;
第二是只喝少量配方奶,讓寶寶不會因為吃太飽而失去親餵的動力;
第三是在母乳變多之後就立刻停配方奶,回到純母乳哺育。
另一個和母乳相關的話題就是黃疸了。母乳性黃疸可以分成早發型和晚發型,早發型的和母乳的量不夠有關,所以不必停母乳,反而要更頻繁地餵。晚發型的才是和母乳本身的成分有關,在極少數情況下必須暫停母乳以幫助判斷原因。
有些寶寶因為母奶的量不夠,出現早發型的母乳性黃疸,接受照光治療而比媽媽晚出院,必須分隔兩地。那麼,如果在缺乏母乳的時候,提早讓他喝一點配方奶,不用照光而順利和媽媽一起出院,方便親餵,這樣是不是反而更有利於往後的純母乳哺育呢?這問題相當複雜,目前還沒有標準答案,先給大家另一個思考的方向。
總之,在我的觀念裡,母奶餵得久比較重要,不必太堅持一開始只能喝母乳。純母乳是最好的目標,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段。必要時加點配方奶,很可能「退步原來是向前」,反而可以讓母乳餵得更久、更好!
文章來源&版權所有:udn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