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親餵

哺餵姿勢教學!利用新生兒的尋乳反射來練習親餵

新生兒寶寶每天應睡14~17 小時,有些可能會睡到18~19 小時,其他醒來的時間很重要的就是要喝奶。
當寶寶餓到哭了才喝奶時,你會發現他焦躁不安很難有效(或好配合)的吸允乳房。
所以透過寶寶的身體訊號得知他肚子餓是很實用的技能。

一、如何觀察寶寶肚子餓的身體訊號?

寶寶試著張開嘴或將手伸到嘴附近時,代表他們肚子餓了,有些寶寶已經會轉頭來尋乳了。這時候來跟寶寶磨合親餵是最好的時機,因為他們還很有耐心。


圖片來源:澳洲母乳哺育協會

二、哺餵母乳的姿勢

哺乳前媽媽盡可能地放鬆,以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坐著或躺著,且可適時地使用枕頭或棉被支撐自己和寶寶。
寶寶身體緊貼著媽媽,臉朝向乳房,頭部及身體呈一直線(臉、胸部、腹部在同一平面,面對著媽媽),寶寶下巴緊貼著乳房,媽媽可以用手托住乳房輕輕碰觸寶寶的上唇,刺激寶寶的尋乳反射,等寶寶嘴張得很大,很快地抱寶寶靠近乳房,讓寶寶同時含住乳暈與乳頭,下唇外翻成C形(上唇上方可看到較多乳暈,下方的乳暈露出較少而幾乎看不見)。
其哺餵的姿勢包括下列幾種:
  1. 坐式搖籃法
    1. 選擇有椅背且舒服的椅子,可於膝蓋上放置枕頭,方便寶寶貼近乳房,腳放置於板凳上,會更舒適。
    2. 手肘當作寶寶的枕頭,手前臂支撐寶寶身體,將寶寶一隻手繞至媽媽背後,使寶寶肚子貼緊媽媽腹部。

      坐式搖籃法
  2. 橄欖球式法
    1. 剖腹產婦女、乳房相較於寶寶稍大者,可嘗試此姿勢。
    2. 早產兒可多嘗試,因為可較清楚觀察其嘴型。
    3. 單手托住寶寶頭部,另一隻手臂支撐寶寶的身體,使寶寶呈現頭在媽媽胸前,腳在媽媽背後的姿式。可以使用枕頭墊於寶寶身體下,使寶寶頭接近乳房含著整個或大部分乳暈進行哺餵。

      橄欖球式法
  3. 側臥式
    媽媽常因寶寶餓時哭鬧,而影響睡眠品質,以下方法可幫助媽媽不讓哺乳影響睡眠:

    1. 以一個最舒服放鬆的姿勢側躺著(媽媽可以枕頭墊於背部及頭部側躺),同側的手枕於頭下,使用另一隻手抱住寶寶頭部及背部,使寶寶貼近乳房。
    2. 先餵側躺邊的乳房,如要換另一側的乳房,可稍微調整身體,使另一側乳房靠近寶寶,或與寶寶一同翻身後再餵。

      圖三  側臥式

(哺餵母乳的姿勢圖文來源: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

三、 如何觀察正確哺餵母乳?

  1. 可看到寶寶慢而深的吸吮。
  2. 哺餵母乳後寶寶呈放鬆及飽足狀。
  3. 哺乳時,媽媽的乳頭不會疼痛。
  4. 媽媽可以聽到寶寶吞嚥聲或看到寶寶吞嚥。

四、需要親餵多長時間?

寶寶吸奶不是像大人吸吸管那樣的輕鬆寫意,常常會看到寶寶喝完奶流得滿頭大汗。
俗語說「費盡吃奶的力氣」,寶寶喝奶時真的是用全身的力量在吸允的!
初期媽媽的初乳較為濃稠且少量,寶寶需要更費力才能吸允到奶水,當然時間也會比較久。
按照每個寶寶的不同,建議一開始單側抓15-20分鐘再換邊。
隨著寶寶越大越大,吸允的能力越來越提升,說不定你會發現寶寶進階到單側5分鐘就喝飽了。

五、親餵後需要排空嗎?

全親餵是不需要排空乳房的,因為寶寶喝多少,乳汁就會產生多少,
如果媽媽在親餵後又把母乳擠出來,大腦就會接收到還需要再產生乳汁的訊號。

[聯合新聞網] 親餵母乳直到寶寶出生1000天?婦醫:1年已是厲害成就

國健署調查發現,媽媽在哺乳期間最需要獲得支持的前三名狀況,分別為「有人教我哺育母乳的相關知識」、「有人教我如何哺乳」、「有人教我可以利用那些哺乳資源」。國健署則針對最常見的3項問題進行解惑,並拍攝衛教影片放到國健署的YouTube頻道當中,提供新手爸爸媽媽們一同學習。

Continue reading

哺餵母乳不是天生就會,準媽媽們生產前的準備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的,只有為了孩子一直努力學習。
哺乳也是一樣的道理,雖然人類是哺乳動物,但種種原因讓媽媽們沒有自信可以成功哺育自己的寶寶。
為了讓媽媽們在哺乳對自己更有自信,所以在懷孕期間就是需要進行準備。

Continue reading

母嬰同床,有何不可?

作者: 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親子天下Baby)

2016-06-15 (已於2016-11更新)

在亞洲,嬰兒剛出生與母親同床共眠是常態,但隨著一些研究表示,此舉會增加嬰兒猝死機率,讓媽媽擔心危險。真的是這樣嗎?

「與嬰兒同床共眠」這件事,現在似乎已成為新手父母的尷尬話題。這廂專家說,與三個月以下寶寶共眠會增加嬰兒猝死機率;那廂專家卻說,母嬰同床躺餵母乳,是最天然、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方法;然後也有人說,早早讓寶寶習慣一個人睡嬰兒床,將來日子比較輕鬆。

這麼多不同的意見,媽媽們是要聽誰的呢?

如果把眼光放大到哺乳類動物的世界,看看獅子老虎、母狗母貓,應該不需要我多說:媽媽和寶寶睡在一起,根本是天經地義的做法。就別說動物了,以人類文明而言,許多亞洲傳統習俗,包括韓國、日本等文化,母親與嬰兒分開睡覺,甚至是代表冷血、棄養的意思。

然而隨著工業的進步,我們擁有了堅固的房子、安全的嬰兒床,還有了奶瓶,這些發明讓媽媽不再需要無時無刻躺在寶寶身旁,才能保護嬰兒避免發生危險或餓死,也讓忙碌的現代女性,終於有了喘息的空間。

文化就這樣演變了一個世紀,大家開始覺得嬰兒單獨睡嬰兒床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下,許多媽媽卻開始覺得不舒服。「我想跟我的寶寶一起睡!」她們抗議著,「任何人都可以選擇喜歡的母嬰相處模式,我並不覺得跟寶寶一起睡很辛苦,而且我喜歡這樣。這是與生俱來的母性,你不能禁止我。」

母嬰同床易使嬰兒窒息?

這樣的聲音,在返璞歸真的母乳運動成為主流,配方奶的謊言被拆穿之後,更是顯得沸沸揚揚。原來以前許多的「專家建議」喝什麼奶、睡什麼覺,最後都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兒,那麼憑什麼要限制母嬰同床呢?

當然,本來也沒有專家說「絕對不可以」,也許只是稍稍的皺了個眉頭。然而就在九○年代末,美國兒科醫學會為了減少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的發生,開始大力推廣仰睡運動,且獲得極佳的成效之後,更多研究觸角也漸漸延伸到其他可預防猝死的危險因子,比如說父母吸菸、危險床墊,其中也包括了本文的主題——母嬰同床。

目前美國兒科醫學會是建議:父母與三個月內嬰兒不應該同床共眠,台灣的兒科醫學會也在後面跟進。但是,雖然支持這項建議的研究為數不少,仔細看看,內容卻是良莠不齊,而且年份橫跨好幾個世代,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這麼理所當然。如果把這些古老的研究,再加上新的資料重新分析一遍,母嬰同床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抑或是只有針對某些特殊情形下,才可能發生嬰兒窒息的危險呢?

在二○一六年三月的《睡眠醫學雜誌》(Sleep Medicine Reviews)上,荷蘭的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與著名的EMC醫學中心(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就幫天下的父母以及專業人士們,深入的分析過去四十年全世界各地,一共九十八篇的研究結果,讓大家更加了解「母嬰同床」真正的影響究竟是什麼。

母嬰同床多三倍親餵時間

毫無意外的,當我們把全世界的研究都攤在一起看,在亞洲與非洲家庭中,母嬰同床基本上根本就是常態,其比率遠遠高出歐美國家好幾倍。也因此,這些不同國家的,或是同一國家但不同族群的研究結果,時常是南轅北轍,甚至互相打臉,一致性並不如想像中高。

促成母嬰同床除了文化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還是親餵母乳的推廣,以及寶寶的分離焦慮問題、母嬰雙方的睡眠品質等。

一言以蔽之,什麼時候會選擇母嬰同床呢?就是「媽媽覺得這樣比較好」的時候。

支持母嬰同床最強而有力的證據,就是親餵母乳的成功率。所有的研究一面倒的顯示,母嬰同床可以增加三倍的母乳哺餵時間,第二名則是寶寶睡在媽媽旁邊的小床,最糟糕的就是自己睡嬰兒床。總之就是只要寶寶睡得離媽媽愈近,哺乳就愈容易成功。

嬰兒猝死發生原因複雜

不過家長對母嬰同床最大的疑慮,應該還是來自擔心會增加嬰兒猝死的機率。

的確沒錯,有非常多的觀察性研究,都把母嬰同床列為可能增加嬰兒窒息、或者猝死的因子。

然而我們要知道,這些發生意外的寶寶可不只是跟媽媽睡而已,他們可能也同時睡在過軟的羊毛床墊上、沙發上,以及使用枕頭,並沒有哺餵母乳,或者家長本身有使用安眠藥、喝酒、抽菸等其他複雜的因素加在一起。

有些嬰兒猝死案例是「家長平常沒有和寶寶一起睡,今天因為某種因素忘了把寶寶放回嬰兒床,結果就發生憾事」。由於嬰兒猝死症本身就是罕見疾病,所以通常會把這種特殊的案例歸咎於「母嬰同床」,仔細想想,這其實非常不公平。

限制母嬰同床最大的爭議就是,不同國家的研究,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尤其是在母嬰同床愈普遍的國家,得到的結論就愈不一致。有趣的是,非裔美國媽媽,為了避免寶寶趴睡,乾脆跟寶寶睡一起來預防趴睡,結果還似乎能減少嬰兒猝死的機率,令人意想不到。

由於這一類的研究必須是回顧性,因此是否母嬰同床是媽媽決定的,不是醫生,也不是科學家,讓這些研究結果更加撲朔迷離,充滿問號。也因此,除了美國兒科醫學會明文規定不建議母嬰同床之外,其他國家的兒科醫學會則大部分持保留態度,不敢寫得太清楚明白,只是輕輕點到為止。

與嬰兒共眠的安全前提

在這麼多的爭議聲中,這裡跟各位媽媽整理一下我的看法。根據許多的文獻報告,我認為母嬰同床在下列情形下,應該是安全的:

1.親餵母乳。

2.沒有趴睡。

3.家裡沒有人吸菸、媽媽沒有吃藥或喝酒。

4.床鋪乾乾淨淨,沒有過軟的床墊,也沒有厚重的棉被、玩具,或者不需要的嬰兒枕頭。

必須注意的是,在這個議題中,父嬰同床並不被納入討論。甚至有研究發現,父親跟寶寶在一起睡的時候,互動其實非常稀少,所以也許真的會因此而失去警覺心,悶到嬰兒而不自知。

總而言之,如果為了哺乳的緣故,母嬰同床或是睡在旁邊的小床,應該是被鼓勵的;但是如果媽媽覺得跟寶寶同床會整夜失眠,導致極度疲憊與憂鬱,那麼分開睡真的也沒什麼不好。

在與許多媽媽討論過睡眠困擾之後,我的感觸是:在沒有上述危險因子的前提下,請爸爸不要插嘴,親人不要多嘴,我們也不要管別人家的閒事,讓媽媽自己決定該怎麼做吧!與生俱來的母性,自然會做出最好的決定。

不論最後媽媽選擇的是母嬰同床,或是分床睡眠,決定了就不要三心二意,或是偶爾突然自責難過。只要掌握好育兒安全的大方向,其他旁枝末節,網路文章亂寫規矩一大堆,都給它雲淡風輕的過去。只要有時常陪伴孩子,媽媽肯定比誰都還更了解他們的需求,勇敢的挺起胸膛,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讚吧!

版權所有@親子天下

文章來源: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71379-母嬰同床,有何不可?/

寶寶發生乳頭混淆、乳頭困惑、拒絕乳頭了?

乳頭混淆是什麼?

其實醫學上並沒有「乳頭混淆」這個名詞,可是自從寶寶吸了奶瓶之後,就不吸媽媽的乳頭了!為什麼?為什麼寶寶拒絕親餵了?
並不是寶寶真的分不清楚哪個是媽媽的ㄋㄟㄋㄟ,而是因為奶瓶輕鬆不費力,嘴巴張開奶就一直流進來了。而媽媽的乳頭要使勁吸才有奶喝,一個輕鬆喝飽飽的奶瓶,一個要用全身的力量還要等奶陣的乳房,要你是寶寶會選哪一種?諺語「使盡吃奶的力氣」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吸奶需要舌頭和下顎互相配合,把整個乳頭吸住(包含乳暈)後才能大口用力吸。其實有點類似成人將大拇指抵住上顎凹陷處再用力吸的感覺。

了解「哺乳窩」與吸吮三大關鍵:吸附、吸吮、吞嚥的關連,就能更順利的親餵母乳。「哺乳窩」位在寶寶上顎正中央,其構造讓寶寶喝母乳時完全密合乳頭的位置與形狀,而且該構造僅在哺乳期才出現,過了哺乳期後就自然消失;也就是說,「哺乳窩」儼然就是為了喝母奶而形成。
節錄自NOW news – 專為喝奶而生!寶寶的「哺乳窩」可固定母親乳頭

 

要如何避免寶寶乳頭混淆?

最簡單的當然就是不要讓寶寶用奶瓶喝奶啊!那乳汁不夠怎麼辦?
建議您可以試試用小杯子、滴管、針筒或是湯匙少量慢慢的餵。
市面上有很多仿母乳實感的奶瓶,一定比一般的奶瓶流速慢,但是也不能全然的保證您的寶寶不會乳頭混淆。
而且想要最後親餵成功,瓶餵是有技巧的。近期有一種「嬰兒主導奶瓶」的餵食方式,其重點如下:

  1. 餵奶前將奶瓶輕碰寶寶的上唇(或人中),讓寶寶自己張開嘴巴。避免直接把奶瓶塞進寶寶的口中。
  2. 讓奶瓶中的奶盡量呈現水平餵食,只須確保前端奶瓶嘴充滿奶即可,避免像傳統45度角餵食讓寶寶無選擇、無喘息的全部吞嚥下全部的奶。當奶瓶中的奶越來越少時再慢慢增加角度。
  3. 不要讓寶寶立即喝到奶。剛開始先讓寶寶吸允一兩分鐘都沒有母奶,然後再緩慢讓母奶流出。否則他在親餵時容易感到不耐煩而哭鬧討瓶子。
  4. 觀察寶寶的反應,只要出現吐舌、躁動不安等飢餓反應,就立即餵奶,不要限制餵奶時間。餵奶中若寶寶有推開奶瓶、張開手掌、轉頭或奶水從嘴角溢出來時,代表寶寶需要休息一下,請將奶瓶放到他上唇左右的位置讓他看得到的地方,讓他喘息一下再繼續喝。
  5. 左右交替餵奶,如同親餵時需要換邊餵的樣子。
  6. 找到一個適合您寶寶的母感奶瓶,確保奶水是緩慢的流速,並且是與媽媽乳頭形狀相像的,不建議使用扁的奶瓶嘴。(可將奶瓶裝滿水然後180度轉動看看水會不會自己流出來,確保寶寶需要吸允奶水才會出來。)

文章參考自Fleur Bickford – 嬰兒主導奶瓶

 

親餵、瓶餵、混餵是什麼意思?

這裡指的是媽媽們哺育寶寶的方式

親餵 – 以乳房哺餵

指的是媽媽直接以乳房讓寶寶吸允母乳,而沒有另外擠出來。

瓶餵 – 以奶瓶哺餵

指的是媽媽把母乳擠出來,裝在奶瓶裡面餵寶寶。

全母乳 – 不使用配方奶

指的是媽媽不論直接親餵或是瓶餵,但寶寶喝的都是母乳沒有喝配方奶。

混餵 – 用母奶與配方奶哺餵

指的是媽媽使用兩種以上的方式哺育寶寶。如:親餵+配方奶、瓶餵+配方奶,或是親餵+瓶餵+配方奶

純配方奶

指的是媽媽沒有讓寶寶喝母乳,全部以配方奶哺餵。